您的位置:首页 > 国内 >

环球通讯!贵州毕节税务:第一书记,建设美好乡村的桥梁

2023-06-14 15:17:50 来源:金台资讯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时代之重任。毕节市税务局勇担重任、尽锐出战,派出驻村干部262人进驻80个帮扶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把驻村当事业、把群众当亲人,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积极主动作为,用心用情了解群众困难及诉求,切切实实解决民生实事。把行动当作建设美好乡村的桥梁,用奋斗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让“天堑”变通途的“济民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七星关区阴底乡红星村毕底河上,一座总造价98.7万元、桥梁总长34米、宽度5.5米、桥高4.65米的崭新大桥横跨两岸,彻底解决红星村五组、九组、十组等204户1024人“生产生活难、雨天出门难”的问题,也意味着26名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得到解决。

红星村位于毕节市七星关区阴底乡西北部,跨河处位于阴底乡红星村毕底河下游,该处道路为阴底乡到撒拉溪镇主要交通要道,公路跨河处未修建桥梁,只是修了几个排水孔,当地人称为“滚水坝”。毕底河汛期水量大,每逢雨季,河两岸村民就不能相互往来,特别是暴发洪水,水流漫过滚水坝,安全隐患大,孩子过河上学难,多次发生事故,修建跨河桥梁成为了当地群众多年殷切的期盼。

当地村干部向税务部门赠送锦旗表达感谢之情。

“遇到涨水的时候,都要求家长送孩子来上学,父母都外出务工的,我们老师轮流去背孩子过河。有的家长因为担心学生过河太危险,就转到双龙村小学去读了,这样比到红星小平小学要多走1个小时的路,真是心疼孩子们。”红星村小平小学校长张庆介绍。红星村小平小学坐落于红星村七组,其中有26名小学生来自红星村九组、十组,往返学校要经过滚水坝,到了雨季,学生上学成了最大的难题,娃娃只能休学在家。2021年6月,就发生了一名儿童溺水死亡事件。

“群众利益无小事,红星村桥梁修建是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大事,以后由我联系红星村,修桥这个事我来亲自抓,孩子们一刻也等不得。”毕节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张进了解到阴底乡红星村至撒拉溪镇双龙村跨河处的情况后,先后到市交通局、市财政局等部门沟通协调,得到市交通局的大力支持,将阴底乡红星村至撒拉溪镇双龙村跨河桥梁列入项目库。经过不懈努力,获得100万元省财政专项资金批复,阴底乡红星村至撒拉溪镇双龙村跨河桥梁迅速得以完工。

“毕节市税务局帮建的这座桥梁,将彻底解决红星村毕底河两岸3个组204户1024名老百姓们翘首以盼多年的‘出行难’问题。”据七星关区阴底乡党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李平介绍,大桥竣工后,阴底乡政府根据村民们的要求,将大桥命名为“济民桥”,向税务部门赠送了“真情帮扶建平安桥,群众感恩走致富路”的锦旗并立碑撰记感谢市税务局为乡亲们打通了“生命安全防护通道”。

让群众能在家门口就业的“产业桥”

“市税务局今年为我争取到了230亩的烤烟种植面积,预计一亩毛收入预计在5000元以上,去除土地、人工、烘烤、农资等必要成本外,一亩净收入至少2000元,今年我种的烤烟全部净收入保守估计将在46万元以上。”七星关区阴底乡先锋村张元兴奋地说道。

阴底乡位于七星关区西南部,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1650米,年平均降水量800-1000mm,年平均日照1000-1200小时,无霜期170天以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烤烟种植,也曾有过40余年的烤烟种植历史,但由于后来受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当地渐渐失去了烤烟种植优势。

税务人员与当地村干部共同开展“守护桥梁安全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

毕节市税务局联系帮扶七星关区阴底乡以来,针对该乡原有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农户收入不稳定的现状,主动对接市烟草公司,加强与阴底乡党委政府领导沟通,因地制宜共同确定恢复烤烟种植为乡村振兴主导产业,并做好产业发展服务,2023年市烟草公司在阴底乡新增2000亩烤烟种植计划,净收益可达400万元。带动当地500余名群众实现就地就业,年增收650余万元。

“烤烟种植周期长、农活多、技术要求高。今年的雨水少、天气偏暖,深耕后的土地里到处都是大泥块,必须一垄一垄地维护好。”村民吴畅两口子正在烟地里除草,两口子都是村里有名烤烟种植技术人员,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自从村里再次发展烤烟产业后,我就不用外出奔波啦。在这里种植烤烟10多亩,家里的烘烤房又可以使用了,而且消费比外面低了不少。”吴畅说,从家到烟地里走路只要五六分钟,相当方便。

“烤烟种植不仅直接增加了烟农收入,更方便了在家乡亲们就近就业。”市税务局驻阴底乡红星村第一书记胡鹏介绍说,“烤烟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量大,除烘烤环节外,其栽种简单、技术要求低、种植周期短等特点,更加有利于解决在家多为知识水平低、年龄结构大的弱劳动力群体就近就业问题。周期长,能促进村民就地就近务工,是一项能带动群众增收的持久产业。”

让乡村通往美好生活的“数字桥”

“这个手工拖鞋鞋底的花样要好看点,不绕线织一针挑一针,两种颜色换着织,好看又简单。”阴底乡红星村的街头,孙五妹拿着手机上的视频与她的四个闺密聚在一起一边纳凉一边交流着手工拖鞋垫的水波纹织法,“乡村的网络信号好了,想学什么,网络上都有,可太方便了,现学现做。”

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面对地理环境险峻、人口居住分散、网络建设和运行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实现农村及偏远地区网络的深入覆盖绝非易事。毕节市税务局针对定点帮扶村无线网络信号不稳、宽带网络覆盖不足等问题,用心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协调毕节移动公司投入110余万元,将网络与信息技术同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相结合,加大网络优化和设备维护更新力度,实施“宽带补盲”“宽带新建”工程,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互联网服务,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动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驻村第一书记胡鹏(右)在与村民吴畅查看烤烟生长情况。

“每年猕猴桃成熟上市季节,我们最怕的就是没有手机信号,没有宽带网络,我们的好东西很难卖出去。”七星关区阴底乡高潮村富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钱生学激动地说,“经过网络优化、设备更新后,种养殖遇到问题不仅可以远程找专家咨询,产品还可以更加方便合作社与客户的联系,打通我村种养殖业的销售渠道。”

“网络优化升级后,老百姓们能在网上看电视,能和外地的家人视频聊天,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条件,还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效率,‘打击电信诈骗共建平安乡村’‘打击非法集资’‘禁毒’等一系列活动都能在手机上实现。”七星区阴底乡先锋村党支部副书记何英海说,“现在老百姓们缴纳养老保险、新农合,顺畅地通过手机进行操作,省时又省事。”

据统计,毕节市税务系统共派出驻村干部262人进驻80个帮扶村,帮扶贫困户6626户,帮扶脱贫28069人,直接投入资金1323.4万元,引进帮扶资金237.7万元,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70.6万元,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65.5万元,真正用实际行动筑起了“连心桥”,让乡村生活走向便利和富裕、乡村产业走向兴旺和繁荣。(图/文 胡安庆、敖国平、童霖)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