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朝春,广州音煌工艺绣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紫水乡龙溪村人。1994年她外出打工,在电子厂、毛织厂当过流水线工人,开过餐馆,和丈夫一起做过工程,最终夫妻二人创办广州音煌工艺绣品有限公司,在织绣领域实现自我价值。
(资料图)
如今,50岁的邓朝春,事业发展蒸蒸日上,三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一家人过得幸福美满。“回望来时路,是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改变了我的命运,让我走出大山,过上了幸福生活。”邓朝春说。
远走他乡务工忙
1994年,21岁的邓朝春和同乡一起踏上了南下广州的打工之路。很快,邓朝春进入广州番禺一家电子厂当普工。尽管每天的工作十分辛苦,工资待遇也不高,但她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没有喊过一声累,也从没想过放弃。
“我记得当时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可以拿到6.5元的工钱。”邓朝春说,相比在老家务农,她更喜欢每月都能有工资拿的打工生活,因此她非常珍惜这份工作。
1997年,邓朝春与同乡男青年钱学武相识相恋,同年春节在老家举办了婚礼。婚后第二年,邓朝春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于是不得不放弃电子厂的工作,全职在家带孩子。
1999年底,邓朝春把只有一岁多的孩子交给老人照顾,又回到广州番禺,进了一家毛织厂当流水线工人,而丈夫钱学武则在附近一家酒店里当经理。
“孩子还这么小,我也不舍得离开她。但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不得不出去打工挣钱。”邓朝春说,那时每个月有1000多元的工资,对她的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她每天过得很快乐、知足。
艰辛创业终有成
“打工几年,我们存了几万块钱,看到很多老乡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开馆子,于是我们也想试一试。”邓朝春说,2002年,她和丈夫投入了多年打工的积蓄,在广州番禺开了一家餐馆。
起初,邓朝春的餐馆经营得红红火火,还扩大了门面,雇了10多名员工,营业额也节节攀升。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2003年一场“非典”疫情让他们的投资打了水漂。由于没有什么人来吃饭,餐馆入不敷出,邓朝春和丈夫不得不忍痛结束营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刚好在这一年,我有了第二个孩子,于是我回归家庭,全心全意照顾孩子。”邓朝春说,她还把大女儿从老家接到广州上小学,终于过上了一家团圆的日子。
后来,随着邓朝春的第三个孩子的出生,她索性放弃了工作,照顾三个孩子和丈夫的生活起居。那几年,钱学武从酒店行业转向房地产行业,组建了工程队,承包各类工程项目,邓朝春则尽量抽出时间,帮助丈夫管理工程队的食宿、财务等工作。
随着孩子们逐渐长大,邓朝春有了大把的时间,闲不住的她做起了织绣生意。2010年,邓朝春开始接一些为服装绣花边的单子,交付之后得到了客户的大力称赞,赢得了不少“回头客”。随着业务量不断增加,邓朝春着手扩租厂房,员工增至30人,还成立了广州音煌工艺绣品有限公司,把生意做大做强。
幸福生活有奔头
“当初我干织绣的初衷就是打发时间、补贴家用。后来我发现周围有许多家庭妇女也想找活儿干,为家庭出一份力。于是我让公司优先录用她们。”邓朝春说。
广州音煌工艺绣品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是抽纱刺绣工艺品制造、针织或钩针编织物织造以及其他毛皮制品加工。因为公司产品做工精美、细致,质量过硬,所以订单源源不断。目前,公司营业收入不断提升,发展蒸蒸日上、前景美好。
让邓朝春欣慰的不只是事业上的成功,还有她的三个孩子,学习成绩都非常优异,相继考上了大学。“这些年,我和丈夫忙着为生活打拼,对他们三个疏于照顾,我心里一直过意不去。他们都能考上大学,实属不易。”邓朝春感慨地说,如今,一家人过着幸福生活,也算心满意足。
“现在家乡开州发展越来越好了,城市建设的漂亮、大气,生活和交通都非常方便。”邓朝春说,她在开州买了房子,每年都要回开州几趟,看望老人,拜访亲戚,体验家乡生活。
记者 程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