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态种植方式和数字技术相碰撞,会激起怎样的火花?
智能大棚、大数据,让世外源生态农庄的枇杷躲开了今年连续多日的冷空气影响,挂果率是全省其他基地的4倍。江阴故乡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运用数字化技术优化标准化生产,葡萄一等品率达85%以上,比普通农户高50%以上。
“运用数字化技术对生态农业进行改造的新风,已在我市诸多农场兴起。”市农业农村局人士说。世外源等5家省级以上生态农庄今年以来在智能农机、物联网等设施上投入近400万元,预计比传统农业年节本增效300多万元。
(资料图片)
数字化 种植操作更省力
通过生态种植以减少化肥、农药等对环境的影响,是节能减碳的有效途径。但传统的生态种植,多靠人工除草、田间管理减肥减药,劳作强度大,生产成本高,让不少种植大户“敬而远之”。
与物联网设施、大数据技术相结合,是破局之举。
在世外源生态农庄,物联网设施实时采集温度、湿度等数据并汇集到中控室,网络根据信息指挥大棚自动开关,且能使室内外温差控制在2℃。“而传统的葡萄避雨栽培,每栋大棚每次要两个人去开关棚膜,费时费力不说,遇到暴雨时还会因大棚关闭不及时使葡萄易生病害。”农庄负责人缪小虎说。目前这样的智能大棚已在新吴区、宜兴和苏州等地应用,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
“如果说机械化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那么数字化则让农业生产更高效。”阳山建勤家庭农场主孙建勤说。农场去年在全国首创水蜜桃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耕地、植保、修剪等原先主要靠人力劳动完成,如今已实现机械化操作,作业效率较原先提高30%以上。
标准化 生产精准且可控
通过物联网等数字化设施对农业生产环节全方位改造,推进标准化生产,是农业生产高质高效的关键。
去年,江阴故乡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76亩葡萄试验基地全面推行以物联网设施为基底的工业化、标准化生产模式,领先全国。在公司负责人许文波看来,以前不少基地也称实现了标准化生产,但只给出了技术参数和操作要求,“对生产端难以精细化管控,标准化不彻底”。而在这里,基于物联网的推动,每个生产环节都实现可视化监管。
在2号大棚看到,专管人员接到专家发布的施肥要求后,在手机上申请肥料品种和数量。经仓库管理员核对后,他再前往领取肥料。使用施肥机施肥时,操作细节由每株葡萄树上的物联网设施传至后台电脑端。如操作不规范,会被在网上查看的技术员叫停、整改。许文波介绍,标准化管理使这里的葡萄基本实现每串大小一样、甜度一致,成为市场抢手货,亩均收益比普通农户高出2600多元。
在华西都市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1133亩水稻生态农场也实现了标准化、数字化生产。3名技术员根据物联网监测信息对每个生产环节给出操作规程、物料配备等要求。农业工人按要求操作,并接受技术员“云端”和实地检查、评分,到年底按“分”领薪酬。再加上智能灌溉、无人机等智能设施助力,这里的水稻“吃得好、喝得好”,化肥、农药用量比常规种植模式低约30%。
傻瓜式 更多农户可受益
世外源生态农庄通过多年积累的种植数据信息实现“傻瓜式”种植。在电脑端的枇杷大棚信息页面上,每天的温度、湿度、土壤含水率等数据都实时显现,每隔一小时自动保存在中控室服务器内。电脑会在大数据分析后,自动给出灌水、开棚等指令。
“这是在我们9年枇杷种植经验的基础上才形成的数据,确保枇杷树在各种不良天气中始终处于较好的生长状态,农药使用次数比普通农户减少四分之三。”缪小虎说。目前已有2个家庭农场跟随种植。
“数据即生产力。”阳山镇水蜜桃协会负责人说。当前他们已在建勤等几个示范家庭农场装配气象监测设备、土壤传感器等设施,对生产管理等环节进行实时监测并积累数据,之后将形成数字模型。届时,就能根据模型数据分析精准预测桃树物候期、病虫害发生期、肥水灌溉期等,同时加强水蜜桃供求信息、物流信息的数据采集,及时掌握水蜜桃价格变动等信息,从而预先制定应对措施。(朱雪霞)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