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丧偶式育儿”常常成为在育儿圈的谈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为一名奶爸,同时也是儿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我也时常在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
一、为什么会出现“丧偶式育儿”
最近,给研究生上《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其中讲到儿童依恋的问题,于是引申到当前家庭教育中父子(女)依恋的缺失和丧偶式育儿现象。
结合课堂上和学生的讨论,以及自己奶爸的经历,得出的原因无外乎有这么几个:
第一,传统观念的束缚
我们的一些传统观念认为,大老爷们应该干大事,哪能干洗尿布这些事儿。就像豆瓣的高分电视剧《父母爱情》中,江德福给孩子洗尿布还得偷偷摸摸的,生怕被别人看到、被嘲笑。
但其实,这种“大老爷们儿”的思想,现在似乎已经并非那么被认可了,特别是随着一些综艺节目的传播,那些下得了厨房、带得了孩子的“奶爸”也越来越受人青睐。
此外,还有些传统观念认为,父爱是深沉的,不用表达出来的。
就像我们这一辈人的父亲们,似乎都是这样的,不善于表达对孩子的爱。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孩子需要的是最直白的爱,就像我们对于父爱的理解,好像是伴随着我们一点点长大才能慢慢体会父亲的爱。
那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让他清楚地体会到来自爸爸的爱呢。
所以,传统观念?NO!别再拿这个做不带娃的借口了。
第二,男女性别分工的刻板印象
在男女分工上,我们总是带有一些刻板印象,比如我们总觉得幼师是女的,警察是男的;全职妈妈是正常的,全职爸爸就很新奇。
记得我家姑娘小时候第一次生病到医院挂水,就是我一个人带她去的。
当时扎针的护士就像看到了新大陆,一直问:爸爸一个人带来看病的呀?
可见,大家对于育儿方面的男女分工,是存在一些刻板印象的。
但是去年,我有机会接受一家媒体的采访,谈谈男人们带娃的体验,一起参加的还有几位全职爸爸。
我家因为没有老人帮带孩子,女儿从小就是我们夫妻俩带起来的。加上她出生那段时间,恰好是我博士毕业前夕,毕业论文已基本完成,夫人产假结束回到工作岗位了,于是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来陪伴她一点点长大,也算半个全职爸爸了。
通过那次采访,我发现,其实全职爸爸已经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大家并没有因为这些爸爸们“没有工作”而嘲笑他们,而是在表示新奇的同时,也给予了他们理解和支持。
所以,男女分工的刻板印象存在吗?一定存在的,但是我们也在慢慢改变。
第三,生活压力所迫
确实,在房贷、车贷、生活支出、教育支出这些现实问题的压力之下,很多爸爸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提高家庭收入的努力上。
所以说,时间和精力是客观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条件。
如果爸爸每天都是早出晚归,甚至娃没起床时就已经出门上班,娃晚上睡觉了还没下班回家,对于这些爸爸而言,能做到休息时全身心陪伴孩子就已经非常棒了。
当然了,有时间陪伴孩子还只是一个前提条件和客观条件,并不是有了时间就可以成为合格的奶爸的。
最关键的,我想还是主观上接受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享受与孩子相处的过程。
不过这个享受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想就算是妈妈,也不可能天生就享受与孩子的相处。
要享受与孩子相处的过程,首先要爸爸有和孩子相处的意愿,如果爸爸内心就觉得带孩子是妈妈的事、是爷爷奶奶的事、是外公外婆的事,爸爸负责挣钱就行,甚至有的爸爸连挣钱都不觉得是自己的责任,只是吃喝玩乐打游戏。
遇到这种爸爸,丧偶式育儿恐怕是不可避免的了。
第四,男性责任意识的缺失
在时下的心理学科普圈里,有一个词叫“巨婴”,虽然我自己挺不喜欢这个词的,但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很多人年龄上已经是成人了,但心理上还像个婴儿,不能承担起成人应承担的责任。生活中确实也碰到过这样的爸爸。
当然,责任感不应该是成年以后的补课,而应该是从小的培养。
然而,看看我们周围,当一个孩子把另一个孩子弄伤了,父母祖辈的第一反应会说“对不起哦,他不是故意的”。
一句“对不起”,替他承担了责任;一句“不是故意的”,帮他推卸了责任。
很难想象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为人父以后能够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所以,如果不希望我们孩子也成长为那种缺乏责任感人,不妨在吐槽丧偶式育儿的同时,也关注孩子责任意识的培养吧。
第五,进化心理学的解释
作为心理学人,稍微讲点心理学的东西吧。
心理学中有一个新兴的分支领域——进化心理学。
这是挺有意思的一个学科,讲的是远古人类的心理是如何进化到当代的。
比如,我们常说妈妈和孩子天生有很强的情感联结,爸爸则不同,为什么呢?
进化心理学认为,生存和繁衍是人类发展的最终目的所在,心理的发展也离不开这两个目的。作为母亲,可以完全确定这个孩子是“我的”,这就保证了自己的基因能够通过这个孩子延续下去。
而在原始人类群体中,因为孩子不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所以父亲不能确定这个孩子是不是自己的、不确定这个孩子能不能将自己的种族基因延续下去,因此很难一开始就对孩子产生较强的情感联结。
再比如说,很多孩子小的时候有“夜醒”的问题,夜里总是醒来吵闹,弄得父母休息不好。
进化心理学就认为,这是因为孩子通过夜间哭闹使得父母没有精力再去生育其他孩子,这样他生存下去的概率就更大了。
怎么样?挺有意思的吧?当然,我这并不是为不愿意带娃的爸爸们开脱,而且进化心理学目前也只是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一种解释,它的科学性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验证。
二、父亲参与育儿的好处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于父亲而言,积极参与育儿,有助于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一方面,可以提升父亲对于婚姻和家庭的满意度,有利于建立积极的家庭关系。
另一方面,参与育儿也能提升父亲的“父亲认同感”,简单来说就是让他觉得“我是一个父亲,我需要对孩子和家庭负责”。
也就是说,不是因为父亲有了责任感,才参与育儿,而是他参与了育儿以后,责任感才不断提升。
除了对父亲的积极作用,父亲参与育儿对于儿童也有些积极的意义,至少有这么3个积极的作用:
1.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性别认同
性别认同指的是儿童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就是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除此之外,还要掌握自己的性别属性或相应的作用,也就是知道男孩应该做什么,女孩有什么特点等等。
我们知道,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的,缺少了父亲的参与,儿童就缺少了最重要的男性观察和模仿对象。
2.影响青春期的异性交往质量和成人后的婚姻关系
目前的心理学研究显示,在童年期与父亲建立了良好依恋关系的儿童,在其进入青春期和成年后,异性交往和婚姻质量更高,这种影响对女孩的作用似乎更大。
至于原因何在,研究者们的解释并不一样,有的认为是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儿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有的认为是父亲的行为直接作用于儿童的成长。
但无论原因何在,父亲参与对于儿童成年以后亲密关系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3.有利于提升儿童的学业成就
有研究显示,父亲在育儿过程的积极参与,对儿童的学业、社交、情绪调节方面可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如学业成绩的提高、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等等[1]。
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推荐大家去看一部BBC的纪录片——《父亲的生物学意义》,这部纪录片通过各种有趣的实验,从科学的角度,探寻爸爸这个角色对孩子的意义,这里面也详细地讲了“为什么爸爸的参与能促进儿童的积极发展”,我就不啰唆了。
而且也有众多的心理学研究证明,父亲参与抚养越多,孩子在进入学校以后的学业成绩也越好,所以想要你家宝贝成为学霸,爸爸们就多努力吧。
最后,希望每个爸爸,都能意识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希望“丧偶式育儿”能少一些,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得到爸爸妈妈同等的爱与陪伴。(本文首发于「怡禾心理」公众号)
参考资料:
[1]Henry JB, Julion WA, Bounds DT, Sumo J. Fatherhood Matters: 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Fatherhood Intervention Research. The Journal of School Nursing. 2020;36(1):19-32. doi:10.1177/1059840519873380.
父亲节来临之际,怡禾为陪伴孩子的爸爸们准备了一些工具,包括:《和爸爸一起真好》绘本、乐高假日野营房车积木(5岁+适用)、乐高低龄大颗粒积木(1.5岁+适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