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内 >

稳定的电带来更多幸福

2023-05-04 06:19:28 来源:金台资讯

电网工作人员正在斯木哈纳村巡线。邵 琳摄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地处中国最西端,这里的牧民放牧巡边,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随着电力铁塔延伸到这里,边境线上的牧民们过上了现代化的稳定生活。

牧民生活被“点亮”


【资料图】

十年前,一条总长18.2千米的10千伏线路翻山越岭,从乌恰县吉根乡架设到了我国西陲第一村——斯木哈纳村,村里几十户柯尔克孜族牧民和伊尔克什坦口岸用上了稳定的电。这是生活在祖国最西部帕米尔高原上的牧民们多年的期盼。

76岁的江巴依·阿拉普至今还记得通电当天,村里鞭炮齐鸣的场景。“通电了,灯亮了!”“看电视!看电视!”大家脸上是掩饰不住的笑容。

时间再往前,因为海拔高、距离远,斯木哈纳村用不到国家电网的电,一直依靠邻国吉尔吉斯斯坦供电,是新疆唯一使用外国电力的地方。

但是这电不太好用,“经常停电,加上电压不稳定,电器被烧坏是常有的事情。”江巴依说。做饭和烧水只能生炉子,孩子点煤油灯、蜡烛做作业更是家常便饭。江巴依的女儿萨吉代姆印象尤其深刻:作业还没写完呢,灯黑了,只好点蜡烛。上高中时,村里终于用了稳定的电。“和我相比,现在村里的孩子太幸福了,他们可没体验过我点蜡烛写作业的感受。”

大学毕业后,萨吉代姆选择了回到村里工作。眼下,刚生完宝宝的她正在父母家坐月子,电采暖开到了26摄氏度,她穿着轻薄的家居服,喝着热奶茶,脸上写满了惬意。

在村里的幼儿园,6岁的阿克里别克·居马拜克正在看投影上放的动画片。幼儿园里多媒体教学设备、智能化供水系统和冷藏柜、消毒柜一应俱全,他脑海中已完全没有关于“停电”的印象。

夜里12点多,江巴依的一天才刚刚结束,“以前没电的时候10点多就睡了,现在喜欢和朋友一起唱歌跳舞,路上散散步也挺好,路灯亮堂着呢!”

戈壁滩变成绿洲

离斯木哈纳村100多公里处,曾是一片名为“玛依喀克尔”的戈壁滩,在柯尔克孜语中的意思是“晒得冒油的戈壁滩”。

但经过1个多小时车程到达这里的时候,举目却是绿意盎然。昔日的戈壁滩如今变成了一块小绿洲,成为牧民们的新家园。

乌恰县有很多牧民生活在深山中,以放牧为生,条件艰苦。为了让牧民走上致富路,乌恰县决定建立生态定居基地。玛依喀克尔面积达13万亩,周边有2条河流,生态定居基地被选在了这里。

但玛依喀克尔相对河流地势较高,无法实现自然灌溉。电力铁塔在这里竖立起来,河水被源源不断调上来,大型机械来来往往,修渠引水、平整土地、修建房屋,戈壁滩上逐渐变了模样。575户牧民陆续搬到这里,划分成克孜勒苏、阿依尕特2个行政村,归属康苏镇管理。

“前几年,戈壁上土壤不行,我们就种苜蓿、苏丹草,作饲草料。”康苏镇党委副书记陈利平说,2019年这里开始种小麦,亩产可以达到400公斤左右。现在,玛依喀克尔有耕地1.9万亩、草地3万亩、林果近3万亩,还有500多座温室大棚,是乌恰县的蔬菜种植基地。

阿依尕特村村民吐尔地巴依·米马特拉正在自家大棚里忙活。“去年种了一棚莲花白,今年换了圣女果和草莓。还种了40亩地饲草、小麦、玉米,养了30只羊,加上护边员的工资、草场补助,一年能挣个六七万。”吐尔地巴依说。

产业发展动力十足

“奶茶先喝着,手抓羊肉和抓饭稍等!”斯木哈纳村一户红顶黄墙的房间里,马麦提努尔·阿克木正招呼着从北京来的游客,电磁炉上的奶茶冒着热气,香味儿飘得满屋都是。

开民宿,是马麦提努尔无意间嗅到的商机。斯木哈纳村有自己独特的美:举目是雪山,雪山下是茂盛的绿色,村子旁有一条大河在山谷中流淌,附近山体呈现五彩斑斓的丹霞色彩。

通电后,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有一帮来玩的大学生到家里借宿,回去后把这段经历和马麦提努尔的电话发在了网上。

越来越多的借宿电话坚定了他吃“旅游饭”的决心。收拾出3间空房,装上电采暖,配上电视机,6张床位的民宿开张了。

“简餐加住宿,一人一天150元。”马麦提努尔算了下,今年到现在为止已经接待了50多位游客。

村里和马麦提努尔一起吃“旅游饭”的已有17家。“吃这碗饭要感谢国家给我们通了电,不然啥也干不了。”村党支部书记任俊杰说。

有了电,产业发展动力十足。玛依喀克尔戈壁滩变成绿洲后,吸引了克州博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前来投资。该公司2万亩饲草料基地负责人陈先勇正忙着浇水,“这是克州最大的戈壁饲草料基地,我们以此为依托,牲畜存栏量已经发展到了6200多只。”

“今年村子旁边要建一条通往喀什市的高速公路,国网克州供电公司还将实施绿洲35千伏输变电工程,改善这里的电网网架结构。到时候,我们的产业发展更有盼头。”陈利平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