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内 >

“搬”到幸福乡

2023-05-09 14:25:52 来源:金台资讯

10年易地扶贫搬迁,安康市15.16万户50.9万人实现脱贫;7.9万户14.69万名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基本实现有劳动力搬迁家庭平均每户2人就业。

在安康,群众增收、产业兴旺、社区繁荣、乡村和美,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生动展现着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带给秦巴山区的崭新变化。


(资料图片)

搬家

“挪穷窝”与“拔穷根”的治本之举

每年到了汛期降雨的日子,居住在石泉县池河镇西苑社区的刘文波就不禁想起以前提心吊胆、躲雨避灾的日子。

“搬迁前,屋子不仅破旧,而且建在容易发生滑坡的地段。只要下暴雨,大家就得往安全地带跑。搬出来后,住在新房子里,雨下得再大,也能安安稳稳睡觉。”4月22日,坐在宽敞整洁的新家里,看着窗外的瓢泼大雨,刘文波感慨万千。

安康地处秦巴山区,山大坡陡,沟深路远。每年主汛期,“听风怕雨、听雨惊魂”,曾经是安康各级领导干部及易受灾区域群众的常态。

2010年7月18日,是安康人不愿想起却又无法忘记的日子。在那场地质灾害中,有182名群众遇难或失踪,7名基层干部在救灾中英勇牺牲。

灾害,让许多人陷入家园被毁、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灾害,也让安康的易地搬迁工作拉开了帷幕。

刘文波一家5口人,原住在池河镇合一村三组,家庭收入主要依靠种地和养猪。提起搬迁前的生活,老刘直摇头:“那时日子过得实在太穷太苦了。山高石头多,七沟八梁一面坡,地无3亩平,石头遍地滚,地广物薄产量低,一年到头只能保自己……”两间土坯房建成好多年,摇摇欲坠。每到下雨天,屋外下雨,屋内漏水,“锅碗瓢盆齐上阵,滴滴答答响不停”,房屋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一家人靠3亩薄地勉强维系生活,天天起早贪黑地忙活。

由于土地条件差,粮食产量低,那些年,很多村民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每年一过完春节,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就纷纷相约出门打工挣钱,留下来的只有老人和孩子,如果村里谁家有事,连个能帮上忙的人都没有。村里的孩子上个学要步行六七里路才能到镇上的学校,很多孩子早早就辍学外出打工了。

还是懵懂少年的时候,被生活所迫的刘文波就开始出门打工讨生活。哪一年下了煤窑,哪一年当上保安,哪一年在工地搬砖摔伤了肩……这些与贫困抗争的记忆对他来说刻骨铭心。一到雨季,他还得跋山涉水回家,守着太爷爷留下的老屋。

易地搬迁让这些成为往事。

2016年,镇上和村上的干部开始给大家做工作,说搬迁政策好,有补助资金,村民拥有一套房子基本不花啥钱,鼓励大家搬到镇上新建的小区。

“起初,大伙儿都不愿意,尤其是在村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一辈更不想离开,觉得虽然辛苦,但在村里起码有土地,勉强能过。若搬走了,脱离了土地,咋生活呢?”刘文波说,“后来,镇上承诺把我们的土地流转过去,再把我们聘到园区干活,给我们发工资。”

就这样,刘文波一家告别深山,搬进120平方米的新居。通过当地政府提供的免费就业培训,刘文波当起了驾校教练,社区把他妻子安排在附近的园区上班,他儿子也通过考试如愿到事业单位上班。

“我们生活、办事不用再‘两头跑’了,政府连我们的老年生活保障都考虑得很周到。我们住得踏实了,也有了足够的安全感。从山上搬到山下,虽然距离只有十几里路,但生活却进步了几十年。”刘文波感慨道。

在西苑社区,78栋居民楼蔚为壮观,超市、学校等配套设施齐全,俨然一座山中小城。刘文波新家的墙上,挂着一幅“家和万事兴”的画。新生活让他充满了希望。

2022年,池河镇被评为全省旅游特色名镇,池河镇明星村被省文旅厅命名为2022年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万亩桑园、格桑花海、荷塘月色、古风民宿等浓厚的农耕文化印记,让这座“金蚕小镇”成为旅游名镇。

安康市创新实施“百园航母、千园提升、村村覆盖”工程,近20万名搬迁群众因“园”兴业致富。截至目前,建成市、县级航母农业园区120个,全力助推以生猪、茶叶、魔芋、核桃、渔业、蚕桑等为核心的“6+X”特色产业发展,把6万户搬迁农户嵌在产业链上。依托1708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流转土地得租金、参与务工得佣金、集体分红得股金、信贷支持得本金的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农业人口83万人,其中搬迁群众10.5万人。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搬迁安置点”模式,全市搬迁社区配建农业产业园940个,吸纳就业3.2万人,搬迁群众在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吸纳就业中直接受益。

安家

“搬得出”和“稳得住”的兴业之路

每天傍晚下班后,汪显平都快步穿过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街道,不到10分钟就到了家。妻子胡德莲常常已做好晚饭等着他。饭后,夫妻俩到窗台边侍弄花草。家里的花花草草在他们的精心养护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和我们的生活一样,一切都充满了希望。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呢!”4月23日,汪显平笑着说。

汪显平一家是从万福山村搬来锦屏社区的。万福山村村名虽然叫“万福山”,可没啥福气。当地人形容这里“山上不长树,河里不出沙,人硬石头爬,种啥不长啥” 。汪显平一家以前就住在距离锦屏社区10多公里的这座山村,家里只有4间土坯房,唯一值钱的就是一台黑白电视机。2016年,他们告别了大山,一家人仅花费了1万元就搬进了120平方米三室两厅的易地搬迁安置住房。

如今,凭着过硬的电器维修手艺,汪显平成为镇供电所的合同工,每月工资3000元。妻子胡德莲成为社区保洁员,每月工资600元。他们还发展了5亩茶园,今年即将获得产业收入。儿子汪鑫2022年7月从浙江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杭州阿里巴巴互联网公司工作。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安稳和美,幸福生活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党真正把老百姓放在心上,时时刻刻牵挂着我们。这么多的关心、这么好的政策,我们更要好好努力,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汪显平说。

“我们社区工厂现在也扩大了规模,今年还改造提升了厂房。我每个月在这里能挣到3000多元钱,还能把家里照顾了。”在锦屏社区毛绒玩具厂上班的搬迁群众汪敏说。

易地搬迁,关键在“后半篇”文章。既要“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致富”,这就需要在创业就业上发力。安康市平利县三秦电子加工厂负责人孙自立介绍:“现在,我们工厂的订单在稳步增加,员工的收入也在稳步提高,就业岗位新增加了20余个,员工收入提高了10%以上。”

如今,锦屏社区内的社区工厂已发展到10多家,从电子元件加工到毛绒玩具和鞋帽手套生产,社区工厂的产能越来越大。

安康市围绕“有收入”,大力实施充分就业工程。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抓手,全市98个300户以上搬迁社区就业服务窗口实现全覆盖,白河县狮子山社区等2个搬迁社区被命名为“全国充分就业社区”。依托“秦云就业”“安康智慧人社”等平台,开展“网上”登记、“云端”送岗、远程招聘等就业服务,全市注册用户超过60万人。聚焦劳务输出和就近就业,开展“点对点”外出务工、“人盯人”就近就业。两年来,在搬迁社区开展各类招聘576场次,提供岗位12万多个,达成就业意向3.11万人。组建“秦巴区域就业联盟”,以260个市县镇级就业服务中心为引领,将1388个村劳务公司建在群众“家门口”,与2800余家企业达成用工需求37万个,让35.2万人顺利就业,实现搬迁群众转移就业11.6万人。

兴家

“能致富”和“快融入”的幸福之源

在汉阴县涧池镇紫云南郡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物业管理中心、儿童活动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商超购物中心、矛盾调解中心、红白喜事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等服务机构一应俱全。

住上了好房子,不等于过上了好日子。对搬迁群众来说,搬出来的是一户,但对政府来说,如何把每个社区的群众“稳下来”,那就是为每一户提供能够过上好日子的配套服务。安康市从搬迁群众“最需”处入手,在“最急”上发力,构建起了功能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环境新生活。

为了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城里人”的生活,安康市在安置社区大力实施了以小超市、小库房、小餐桌、小课堂、小厅堂、小菜园等为主的“六小”暖心工程,促进搬迁群众享受新生活、创造新生活。

青青的小葱、翠绿的韭菜……望着“小菜园”里长势喜人的各类蔬菜,紫云南郡社区居民陈兴松喜不自禁:“真没想到,搬进政府分的新房后,不仅有工作能挣钱,还能有块地种菜,既省钱,又锻炼身体。”

“我们原来住在漩涡镇朝阳村,每次到镇上得走个把小时,搭个车也不方便。山路崎岖不平,下雨很危险。乘车到镇上,晕车晕得需要缓上好几天。”陈兴松说,“那个时候,在老家挣不到钱,娃儿又要上学,我只好到福建打工。虽然一个月辛苦下来能挣五六千元,但除去一家人日常生活、孩子上学、租房等花销外,下来所剩无几。”外出闯荡的这些年,他心里最惦记的依然还是家乡,他也想过回家乡发展,但是务农收入养活不了一家人,为了生计只有年年在外漂泊。

2019年,搬迁房子分下来后,陈兴松带着一家老小回到了家乡。现在,社区把他妻子安排进了社区工厂上班,孩子在家门口的学校上学,他在家附近的农业产业园区上班。

“现在啥都方便,居住稳定了,就业稳定了,生活稳定了,心里是从未有过的踏实,我知足了。”4月26日,陈兴松满脸幸福地看着桌上的全家福。

紫云南郡社区党支部书记张红霞最关心的是社区群众的就业问题。除了将群众吸纳到合作社务工外,她还按照劳动能力强弱,挨家动员,介绍45岁以下的劳动力到社区产业园的社区工厂上班增收,让317名搬迁群众在合作社和社区工厂实现了就近就业增收。

近两年,安康市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在搬迁社区配套实施“六小”暖心工程,带动搬迁群众自主参与幸福家园建设,目前已累计建成项目353个,实现100户以上社区全覆盖。

通过持续实施“乐业安居”工程,安康市锚定群众增收的核心目标,引龙头壮产业、抓就业保民生、善治理强服务,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与新型城镇化一体推进。

从散居到群居,从山区到小区,从稳得住到逐步能致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在安康越做越实。2022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39元,比上年增长12.4%。

本报记者 张斌峰 通讯员 刘丽 许兵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