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桑溪大桥下,长江旁,是义渡古镇所在。
(资料图片)
5月23日,习习微风伴随暖阳,成群结队的游客来到位于大渡口区九宫庙街道的义渡古镇,吹一吹江畔的风,听一听岸边的涛。
▲5月24日,大渡口义渡古镇,游人正在散步。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义渡古镇,因“义渡”而闻名。所谓“义渡”,就是官方和民间捐资兴建,供行人免费或是低价渡江。走进义渡古镇,入眼皆为青砖黛瓦的传统建筑,十九院落,沿江而立,参差错落,古色古香。整个街区为典型的长江上游码头山地街镇地貌,除了传统建筑,还有马桑溪大桥、老成渝铁路、老码头等景观。
现如今远近闻名的“打卡胜地”,从前却一直是让街道和社区干部牵肠挂肚的“定时炸弹”。
一场改造让义渡古镇迎来“新生”。
屋梁裂缝墙面倾斜,居民住房安全隐患多
“原来的老居民共423户,房子多是沿江而建,每到汛期,或者暴雨时节,好多房子都会被水淹。泡过水的房子,哪里有什么安全可言。”作为一名参与者、见证者,大渡口区九宫庙街道马桑溪社区书记陈江说起古镇之前的情况直摇头。
▲大渡口义渡古镇老街旧貌。(大渡口区住建委供图)
被水淹过的房子处处都是安全隐患。“几乎家家户户我都去看过,有些屋梁有裂缝,有些墙面是倾斜的,用铁丝和木头柱子来固定,看起都揪心。”陈江说,没改造之前,每到汛期,社区干部就提心吊胆,要疏散百姓,安排他们另寻住处;要彻夜值守,害怕洪水把房子冲垮。
面对“洪水一来就搬走,洪水退了就回来”的现状,老百姓也苦不堪言。居民胡富芳不只一次找到陈江,“希望政府考虑老百姓的实际困难,解决住房的安全问题,让我们能够踏踏实实地睡个安稳觉。”
安全隐患并不是老百姓唯一吐槽的点。出行难,也让人“抓狂”。“义渡古镇一边沿江,一边靠山,没有车行的公路,要到商业发达一点的地方,或者学校医院等地,还需要爬山。”陈江口中的爬山,可不是夸张,是真的需要翻过一座山。这座山还不矮,路也是泥巴路,年轻人走完都需要1个多小时,老年人只能“眼巴巴望着”。
此情此景,当地居民迫切地需要一场改变。
靠肩挑背扛,古镇迎来“涅槃”
在423户居民殷切期盼下,马桑溪老街棚改项目正式启动了。
“修复前的古镇老街有300多米,改造工程按照原面积、原高度、原基础、原风貌‘四原原则’修复,希望能够重现历史上形成的三街九巷的街巷关系结构。”大渡口区住建委副主任李俊杰介绍,改造项目原封不动地修整保留了古镇原有路网架构、李竹山民居、马桑溪供销合作社等历史景观,维持古镇山石竹桥、一草一木的原汁原味。
与别的改造工程不同,由于绝大多数老百姓都非常支持改造,所以搬迁工作进行得异常顺利。然而,另一个困难却让大家耗费了巨大心血。
“路不通啊,大型的工程车进不来,很多时候就靠施工工人和街道社区的干部肩挑背扛。”陈江说,为了不耽误施工进度,有关部门一方面紧急“开路”,一方面组织街道社区干部参与改造工程,运送物资。
从建筑材料到小型的施工机器,马桑溪社区的9名干部变身“搬运工”,每天都忙碌在施工现场。
“我们不只要搬运物资,还要帮助老百姓搬家。”陈江说,住户多是年纪较大的老年人,没有汽车,搬家主要靠人工,社区干部随时等待“召唤”,哪家要搬了,就上哪家去帮忙,确保老百姓搬家顺利进行。
最终,423户住户都安全搬出,拆迁房屋面积约3.5万平方米。经过改造,义渡古镇于2017年1月24日正式开街,占地约47亩,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可租赁商业面积约1.71万平方米,共有21幢房屋院落呈四级阶梯分布,保留古建筑两栋,分别是李祝三故居和供销社旧址。
人气爆棚,古镇成了旅游“香饽饽”
坐在古镇的江边茶楼,一边看江景,一边品香茶,在江风吹拂下,感受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交融,别有一番滋味。正是这样的景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五一节我们翻了几台,生意越来越好了。”在义渡古镇经营烤肉店的李佳佳说起古镇现在的人气喜不自禁。“五一”期间,李佳佳的烤肉店一晚上能接待40桌客人,其他商铺也同样人气火爆。
“古镇现有商家21户,出租面积3997平方米,周末客流日均5000人,‘五一’节假日期间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负责古镇管理运营的重庆钓鱼嘴滨江湾区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古镇是展现渡口文化人文复兴的商业集群,以‘义文化’为主题,涵盖人文体验、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综合服务四大功能。”李俊杰表示,近年来,义渡古镇的配套设施不断更新完善,2021年12月开工建设的葛老溪段项目,建成后会将义渡古镇、义渡公园、儿童公园有机串联,打破铁路阻隔,将单一的“义渡古镇”转变为“大艺渡”景区。
曾经“路不通”的问题也解决了。
“如今公路修到了古镇门口,大车小车通行都没问题。”陈江说,曾经居民们爬的那座山,成了义渡公园,环境宜人。
现在,已经搬到新家的胡富芳时不时还会带着家人回到古镇看一看。“眼看着古镇发展越来越好,我发自内心地高兴,这里是我永远的家。”
重庆日报客户端 首席记者 周尤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