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内 >

世界微资讯!重庆市江津区双福第二小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付祥:扎根在坚实土地上的学校劳动课程设计

2023-01-18 19:13:58 来源:金台资讯

编者按: 近年来,重庆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u003c/pu003e 为展现重庆教育系统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人民网重庆频道联合重庆部分区县教育主管部门推出《“立德树人守初心 培根铸魂育新人”重庆基础教育百名校长署名文章》大型主题宣传。u003c/pu003e

人民网重庆1月18日电 “充满劳作气息的农田里,秧苗绿油油,水灵灵,那是同学们的汗水与劳动播撒而生的。看,他们又接踵而至,一开始胆战心惊、小心翼翼地踩下去,接着一种舒适又酥麻的感觉,从中散发开来”……


(资料图片)

重庆市江津区双福第二小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付祥在署名文章《扎根在坚实土地上的学校劳动课程设计——重庆市江津区双福第二小学校国家劳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探讨该校就课程改革如何落地落实,走出了一条劳动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具体路径。(胡虹、代峥、袁杰)

以下为文章全文:

扎根在坚实土地上的学校劳动课程设计

——重庆市江津区双福第二小学校国家劳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付祥

什么是课程改革?对学生来说,学校不应该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流水线,而是提供真实的情景,帮助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知识、情感、价值观等在主动探究、同伴协作、师生互动中自然生成。对老师来说,学校不再是接收指令,按图施工的场所,而是以学习设计师的身份帮助学生成长。对学校来说,工作的中心不是按部就班地贯彻执行文件,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个性特长,做学生学习的设计者,陪伴者,让学校真正成为学习的场所。

学校课程,顶层有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规划,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在落地实施中,又有具体的校情、学情,如何高质量地落实呢?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的劳动课程走出了一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具体路径。

课程开发:以儿童学习的视角重构课程

劳动不是简单的教劳动技能,我们必须从儿童认知、社会发展、知识结构来进行课程的建构。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具有整体性、连续性、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等特征,儿童特征是影响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科学性、进阶性设置的主要因素。比如,小学低年级要强调以劳动意识启蒙为主,强调学习日常生活自理;小学中高年级强调劳动习惯的养成,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等。关注学生主体,加强与学习和生活的联系,是建构劳动课程的基础;关注社会基础、科技发展、文化多元,是课程的关键;关注劳动本身的教育价值,加强指向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未来,是劳动教育的主旨。

生活体验吧,孩子们的乐园。双福二小供图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构课程内容:

与生活融通:生活中,劳动无处不在。陶行知认为“教育即生活”,劳动教育应同实际生活相联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所以,劳动教育应当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与学科联系:劳动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德智体美各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这20个字明确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之间的关系——有机地渗透在其他“诸育”之中,以及“劳动”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基础性、融通性”的基本定位。许多劳动都需要综合运用语文、数学、科学等基本知识,而且是越复杂的劳动对知识的依赖程度会更高;同时,劳动也要融合道德、审美、文化等教育视野,因此,劳动教育具有融合学科和跨学科的特征。

与未来同向:劳动的时代性决定了劳动教育要面向未来,要从时代需求中积极挖掘新的内涵,了解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培养学生在以后工作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劳动技能外,还要培养审美情操、科学精神、合作能力等,以此帮助学生在未来的人生中更好地生活。

与校情结合:我校地处新兴的经济开发区,二十年前,这里是一片良田沃土。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不忘“农村”这个本,未来的学生,既要会读书,也要会劳动;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土地;既要学会在云上写诗,还要学会在泥里流汗。根据校情学情,学校确立“勤读力耕,缔造幸福”的办学理念,以“农耕”着力点,扎实开展劳动教育。

综上所述,我们对学校劳动课程进行了校本化的建构:

课程目标方面让学生随着四季的时序发展,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农业劳动、饮食制作、节气生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学习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在学习劳动和生活的过程中,培养爱自然、爱生活的情感,提升审美、思维等素养,增长生活智慧,留下文化印迹。

课程内容方面以“农”为中心,以土地上的劳动、厨房里的劳动和二十四节气为主线,纵向递增目标的难度,横向建立与语言、游戏、计算、科学、艺术、文化等的联系,开设18个主题的内容。

课程实施:三空间联动的真实活动设计

劳动与生活密不可分,实施劳动教育的地方不应该仅仅在教室,而应该在大自然中,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因此,建校之初,学校就提前规划,大胆改造,巧用空间,在学校兴建了三个劳动教育的场馆。一是一间300平米的农耕文化展览馆,主要是劳作工具,包括传统农具和现代农具的陈列展示;二是一个占地五亩的种植园,有田,有地;有蔬菜园,果园,草药园,今年还新建了智能农业体验馆;三是一间80平米的生活吧,这就是一间大厨房。锅碗瓢盆一应俱全,油盐酱醋应有尽有,还配备了一间40平米的阳光餐厅。农耕馆、种植园、生活吧,为劳动课程的实施营造了浓厚的氛围,开拓了宝贵的学习资源,是师生学习劳动的实践基地,也成为学生喜爱的地方。

农耕文化展览馆。双福二小供图

我校利用大中小三种课堂联动,让课程落地。其中教室小课堂:劳动课程实施的具体责任人是班主任,在每周一节的劳动课时间进行。学校中课堂则一是充分利用早中晚课余时间,管理种植园的自留地,到生活吧做饭,农耕馆也可以随时参观;二是主题活动常开展。学校每学期有节气体验活动,农时还有栽秧、打谷、收麦等劳动。社会大课堂:一是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课程的内容都是来自生活,所以学校的活动大多数都会有向课外的拓展延伸。如学校学会植物的养护,就会在家里自己养小植物;学校学习一道美食,会在家里做一道给父母品尝,家校的高度配合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一环,拓宽了教育空间,增添了活力。二是调动社会课程资源,如双福的缙云山,冒水湖,双福国际农贸城以及一些现代农业园等。三空间联动,让劳动课程的实施更有生命力,更有活力。

课程成果:潜移默化为学生身心发展

六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的劳动课程从单一的劳动技能教育到劳动教育与多学科的整合,从教材编写到学习活动设计,实现了课程1.0到2.0的升级与转变。通过课程的实施,学生变得能下田地,进厨房,他们学会了劳动技能,养成了劳动习惯,锤炼了劳动意志,学校“勤读力耕,缔造幸福”的氛围浓厚,形成了独特的“耕读文化”。

“充满劳作气息的农田里,秧苗绿油油,水灵灵,那是同学们的汗水与劳动播撒而生的。看,他们又接踵而至,一开始胆战心惊、小心翼翼地踩下去,接着一种舒适又酥麻的感觉,从中散发开来”……

这是我校六年级学生在参加插秧之后写下的感受,他们用自己的笔,写下了对土地的热爱,这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热爱。

关键词: 劳动教育 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 教育方针 胆战心惊